美国著名专业杂志《橡胶与塑料新闻》周刊公布的2013年度全球轮胎75强排名榜上,中国内地企业达到26家,占到总数的1/3。据此说中国是世界轮胎大国,一点问题没有。不过,有问题的地方在于,这26家中国企业的年销售额全加起来才只有251.78亿美元,还不如排名第一的日本普利斯通(285.75亿美元)和排名第二的法国米其林(262.22亿美元)一家多。显然,国是大国,但企是小企,而它们全加起来也凑不成一个“强”字,可以加在“国”的前面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、软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仲雪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2013年中国轮胎产量达到空前的5亿条,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/4,全球第一大轮胎生产国当之无愧。然而,这样一个轮胎大国,却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全国性轮胎试验场。要知道,轮胎试验场是轮胎新技术、新产品实验检测研发的重要手段,也是一个国家检验并提高轮胎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。由于没有试验场,中国在轮胎强制认证及检测等方面的标准迄今只能模仿国外,这制约了轮胎产品认证和检测标准的制定,妨碍了中国对进口轮胎产品的检测能力,尤其是在轮胎国际贸易争端方面,中国也难以有足够的话语权。
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,这确乎是中国轮胎业势弱的表现,处境非常尴尬。一方面,我国许多轮胎企业靠出口贸易过活,却受着出口国的不公平对待。像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,就时不时地给我国企业出难题,不是反倾销调查,就是实施限制关税。美国之外,还有包括巴西、阿根廷等在内的10多个国家对原产我国的轮胎展开反倾销调查或征收倾销税。而2012年开始实施的欧盟轮胎“标签法”,对进口轮胎各项性能提出更严格要求。目前,我国轿车轮胎有30%达不到欧盟第一阶段滚动阻力的最低要求,70%达不到其第二阶段的最低要求。另一方面,那些跨国轮胎巨头纷纷在我国建厂生产销售他们的产品,占据了高端轮胎市场,仅米其林一家就占有我国子午线轮胎70%的市场份额,这就让我国轮胎企业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。
轮胎就像汽车的鞋子,汽车要跑得快、跑得稳、跑得安全,“足下”不行显然是不行的。更进一步说,轮胎业是整个汽车产业的重要支撑,其作用当然举“足”轻重。现在,面对我国轮胎业不给力的现状,是该给“足”找不足、补不足,让它变得给力的时候了。
从根源上讲,我国轮胎产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首先是产业集中度较低。从前文数据已经能够看出我国轮胎企业小而散的现实了,这种低集中度的情况容易引发无序竞争,出现产能过剩;其次是缺乏核心竞争力。我国轮胎企业原创技术少,多数为引进技术,产品大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,同质化严重。“中国制造”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影响力,贴牌加工所占的比重较高,自主品牌轮胎出口额在全国轮胎出口额中的比例不足8%。第三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轮胎产品质量有待提升。我国轮胎质量水平的提高明显滞后于规模的增长,部分企业未建立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,出口轮胎质量把关不严,遭国外退货时有发生。
找对了问题的根源,接下来解决问题就有了目标。针对行业集中度低的现状,必须进行行业整合,实现转型升级;针对核心竞争力不足,要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;针对产品质量不高,则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,加强轮胎质量安全控制。
(来源:中国质量报)